叶问4国语免费剧情介绍:“存理灭望”的道德目标
长期以来,一提到朱熹,人们就很容易想起“存天理、灭人欲”这一句。而事实上,“存天理、灭人欲”并不是朱熹的理论发明,它的思想内涵也不是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
“天理”与“人欲”的概念早在《礼记·乐记》中就已经出现:“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这里所谓的“灭天理而穷人欲者”,指的是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朱熹之前的宋代理学大家二程是将“天理”和“人欲”作为道德修养中的基本对立的第一人。二程有云:“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所谓的“灭私欲则天理明”,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这是宋代理学的道德修养目标。
朱熹赞成二程的“天理”“人欲”观念。朱熹曾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熹将“存天理、灭人欲”看作是儒学的精髓。但是朱熹将更多的理论作为用于阐明如何实现“存理灭欲”。
我们不应误解朱熹的“人欲”。朱熹所谓之“人欲”,指的是“私欲”,而非人之正当欲望。正如朱熹自己所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朱熹并不否认人正常的欲望。“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可见,朱熹所要灭的“人欲”,是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朱熹反对的,是沉溺于欲望之中。他又认为,人欲只要有“道心以御之”,就“未便是不好”,是为“人欲也未便是不好。谓之危者,危险,欲堕未堕之间,若无道心以御之,则一向入于邪恶,又不止于危也。”朱熹也不主张盲目地抵御外物的诱惑,而是要求通过“即物以穷其原”,正确区分天理与人欲。
相关影视:叶问4国语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