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1972年的电影,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开篇的沉闷会让我坚持不下去,但庆幸还是坚持到看完了,不得不说后来是通过看别人的影评才对影片中的好多内容有了更深刻一点的体会,这算不上是什么认识,但足以让我对影片要表达的东西有了一个模糊的方向,当然,也许我所了解的并不是影片背后要讲述的东西,我还是坚持认为这是部探讨人性本原中爱的意义的影片,我不能描述它有多深刻,只是深切的体会到一个物化了的思想中的产物真正出现在我们面前时,人类所具有的那么卑微的恐惧……是多么可笑,一切渴望并追求美好的灵魂,却没有办法突破自己内心的认知和恐惧,其追求无非是镜花水月而已,将自身与周围世界中的一切区别开来,是使灵魂变得狭隘的根本原因,究其根本是灵魂还无法接纳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则以及自己存在的真实价值和意图,这样的灵魂是可悲的基本技术层面样样都好,化妆,置景,动作和声音设计,长镜调度,方法派演技,年代还原,还有从头到尾用气味为影片塑造气质,再辅以改编真实暴力案件和对社会黑暗面的剖析,中国电影能具备这其中的两三点就足够被影迷吹上天了,如果这些优点全都有,那就是贾、娄那几部最有名的电影了,只是这部更暴力而已,其余没差,这个主人公不也是小武型的人物吗。影片对底层的理解比较犀利——城市无着落阶层最大的困难是无法建立正常的社会关系。稍能有地方栖身、有口饭吃、有瓶酒喝的人,成为底层社会内部的权力拥有者,斗室和灶台成为他们肆意施暴的本钱,这是极端夸张化的社会寓言。影片说服甚至打动我的地方是,阿金并没用戏谑暴力的方式来狎昵人性,而是始终用宽容跟冷静的眼光看待由悲惨引发的悲惨。看一帮年轻有为的人,才华横溢地展示恶趣味,总是很有趣。
70年代,伊朗女孩赫拉在罗马尼亚上大学,她认识了一个叫玛利亚的同学。在79年反对君主制的革命爆发后,赫拉怀着政治变革的希望回国,此后再也没离开。接下来的几十年,赫拉和玛利亚通过书信传情的方式,交流她们对政治、社会和人生的看法,直到罗马尼亚也迎来苏东巨变。两场革命之间,是两个女人超越时空的精神恋爱。导演用详实的历史资料作为支撑,通过模糊纪录片和剧情片边界的方式讲述这段感人往事。